2023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阿壩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緊鄰成都平原,北部與青海省、甘肅省相鄰,下轄13個縣(市),面積8.42萬平方公里。全州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59所,在校學生14.7萬人。
近年來,阿壩州教育系統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建設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示范州為目標,先后召開全州教育發展大會、加強牧區教育發展現場推進會,樹立“大抓教育、真抓教育”的鮮明導向,全面推動阿壩教育事業改革發展。
圍繞一條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取得成效
阿壩州將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鑄魂育人的關鍵環節,寫入“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教育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方案”和“十條措施”,強化頂層設計,明確主攻方向。全州教育系統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校3所、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校12所、省級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基地校6所;累計培育州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校110所,評選“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學校”92所,形成“縣縣有樣板、校校有特色”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格局。壤塘縣寄宿制小學校長色準、汶川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毛運蘭先后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其經驗在全州推廣。
搭建“三個平臺”,促進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搭建結對交流平臺。充分利用浙阿對口幫扶平臺、省內“校對校”對口幫扶平臺,在學生之間開展“心連心”“手拉手”等活動。開展萬名中小學生“走出阿壩看世界”研學活動,互派學生參加文化節、藝術節、運動會、“寒暑假綜合實踐活動”等,促進學生“三交”融合,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良好氛圍,夯實“五個認同”和“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根基。
二是搭建運動競技平臺。打造“萌芽杯”“希望杯”籃球、足球、排球體育賽事,深入開展“同運動·一家親”體育賽事活動,搭建各族中小學生以體育運動交心交友的新平臺,通過“小手拉大手”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社會氛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三是搭建文化交融平臺。依托州內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非遺文化資源,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浸潤到課后服務、社會實踐、校園活動及校園文化中,聘請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等為校外輔導員,開設“藏羌鍋莊”、川西北藏族民歌、“回族花燈”等傳統文化課程,“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創新傳承發展,增強中華民族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
推進“四個發展”,夯實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根基
一是推進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推動實施“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構建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有序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試點推進幼小銜接,加強“一村一幼”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升學前教育服務質量。學前普及普惠督導評估有4個縣市通過國家認定,3個縣市通過省級實地核查,創建省級示范性幼兒園13所。
二是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鞏固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有序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省級義務教育領航學校3所,汶川縣成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全面落實“雙減”政策,規范校外機構培訓管理,促進校內教育提質增效。
三是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推動實施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創建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5所。建設阿壩州藝體中學,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開展“引智強校”行動,汶川中學與成都市樹德中學、馬爾康中學與綿陽中學、九寨溝縣中學與綿陽南山中學建立緊密型結對幫扶關系,優質高中培育持續推進。
四是推進職業教育融合內涵發展。制定阿壩州職業學校達標規劃,實施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出臺《阿壩職業學院緊密型領辦阿壩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實施方案》,逐步構建優勢互補、體系完備的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制定《阿壩州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和管理辦法(試行)》《阿壩州職業院校教材管理實施細則》,進一步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規范職業院校教材管理。
強化“五項教育”,教育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遵循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原則,綜合運用學科融入、專題教育、主題教育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把愛國主義教育、多元一體基本國情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五項教育”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通過“國旗下講話”“主題班隊會”等活動,抓好未成年人愛國主義教育。充分挖掘和發揮阿壩州紅色文化、民族傳統文化等文化的育人功能,組織師生參觀紅軍長征紀念館、巴西會議舊址、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聆聽革命烈士故事,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二是加強多元一體基本國情教育。通過政治、歷史等課程加強國情教育,教育廣大學生深刻認識祖國的遼闊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積極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文化認同。
三是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分段分級明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目標、任務和內容。通過“生命·生態·安全”課程以及班會、隊會、社會實踐等活動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專題教育,確保小學高段、初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達到規定課時。在中、小學開展感知教育,教育引導小學中、低年級學生牢固樹立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員的意識;小學高年級學生樹立“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意識;初中階段學生樹立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理想信念;高中階段學生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樹立正確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強化“五個認同”,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
四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持續開展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推進思政一體化建設,注重思政教育學段縱向銜接和學科橫向銜接,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深化思政課程與課內、課外教育銜接,優化完善教學設計,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共同發揮育人作用。
五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在義務教育三年級、五年級和八年級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教學活動,切實發揮新思想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育人作用。深入開展“黨史我來講 紅色照我心”等主題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學黨史、立遠志,推動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教育引導廣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從小聽黨話、永遠跟黨走。
著力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阿壩模式”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過實施“石榴籽”工程,建立健全全州中小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課程教學體系、校內校外協同育人模式以及教師育人能力素養提升機制,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阿壩模式”。
實施“石榴籽”中小幼課程教學一體化工程。實施統編教材使用一體化行動,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國家統編教材使用要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以及班會、隊會、社會實踐等活動,上好每一堂專題課。實施配套教育資源編制一體化行動,編寫《紅軍長征在阿壩》和《5·12重生記》系列配套輔助讀本,引導學生感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培育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情感。實施教學教研一體化建設行動,建立4個專題教研共同體、遴選60個優秀案例、打造30門專題教育“金課”,提升教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研究水平。
實施“石榴籽”大小課堂銜接工程。實施“微網實格”家校社協同育人行動,建立“家長—校(園)長—網格長”聯動機制,加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力度,持續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實施“石榴花開”校園文化浸潤行動,在全州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樣板校13所。創作傳唱“童謠里的中國”系列兒歌,編排“同心共舞 筑夢中國”圈舞2支,打造《牦牛革命》精品校園舞臺劇1部。每年舉辦1次“藝彩綻放 石榴花開”藝術節、1次“石榴籽杯”三大球(足球、排球、籃球)比賽和1次以“AI時代 智創未來”為主題的科技創新競賽,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施“石榴紅”研學行動,打造“雪山紅途”紅色基因傳承、“藏羌非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江河同源”多元一體研學品牌群。建設阿壩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館1個、研學實踐基地15個、精品研學旅游路線6條,全面推動學生研學活動。積極推動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組織10000名中小學生走出阿壩州開展研學活動。
實施“石榴籽”教師固本強基工程。實施“鑄魂強師”育人能力提升行動,引進相關專業高層次人才或具有較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能力素養的高層次人才,并發放安家補助和崗位激勵金。推行“青稞成長計劃”,3年內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名師工作室15個,培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骨干教師100名,組建30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家庫。借助基礎教育國培、省培、州培、縣培、校培計劃,3年內實現全州教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訓全覆蓋。實施教師評價與激勵行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成效納入教師評職晉級考核,思政教師在職稱晉升中單獨評聘,專崗專用。州、縣(市)每兩年開展“石榴籽育人先鋒”評選活動,每次評選100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中表現優秀的教師,并給予相應激勵。
責任編輯:徐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hrajidm.cn All Rights Reserved.